䱗條

【科名】鯉科(Cyprinidae)

【學名】Hemiculter leucisculus

【別名】白條、白鱎、䱗條、奇力仔、苦槽仔、海鰱仔

【型態特徵】

體延長而側扁,背緣較平直,腹緣稍凸,頭稍尖。體被中小圓鱗,側線完全。體背青灰色,側面、腹面為銀白色,全身反光強,無其它任何花紋。尾鰭灰黑色。

【生態習性】

初級淡水魚。是低海拔常見魚類,喜歡群聚棲息於溪流、湖泊及水庫等水體上層。主要攝食藻類,也食高等植物碎屑、甲殼類、水生昆蟲等。繁殖力、適應性強,能容忍較汙濁之水域。

【棲地分布】

台灣分布於本島北、中、南部各地河川的下游、湖泊、各大水庫。

【原住民族語名】

排灣族

vitjukan

賽夏族

’aelaw

拉阿魯哇族

saiiahlʉ

【生活使用】

食用。

排灣族

可食。

【圖1】作者: H.T.Cheng。創用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 4.0國際(CC BY-NC 4.0 International)。發布於iNaturalist

參考文獻:石正人等,《台灣原住民族生物學誌動物篇》,台北市: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,2009年。林業及自然保育署、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,「台灣生命大百科」(「Hemibarbus labeo (Pallas, 1776)」,2021年11月)。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,「台灣生物多樣性網絡」(「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」,2021年11月)。邵廣昭,「台灣魚類資料庫」(「䱗」,2021年11月)。